艾灸

艾灸

2012年9月21日 星期五

雷火艾灸與產後血暈

喬康艾灸養生館 電話:6059 0997 www.moxababa.com 地址:新界元朗青山公路234-242號豐年路1-5號福德樓一樓E室 提供艾灸治療服務及專營各種艾灸用品,歡迎致電查詢。 中醫認為: 產婦分娩後,忽然少氣自汗,面白頭暈,目眩眼花,不能起坐,或心中滿悶,惡心嘔吐,甚則口噤神昏,不省人事或痰湧氣急,甚則神識昏迷,或見心胸悶亂,痰湧氣促,口噤神昏,稱為「產後眩暈」,又稱產後血運。《金匱要略》稱「郁冒」。後世稱「血暈」、「血運」、「血厥」。乃產後危証之一,如不及時搶救或醫治失誤,易致暴脫,頃刻有陰陽離絕之虞,故應引起重視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暈悶之狀,心煩氣欲絕是也。……. 煩悶不止則斃人。」產後宮縮復原不良或因血管舒張性虛脫及羊水栓塞導致的血管病,臨床均可以參照本病灸法治療。 中醫學認為,本病多由陰血涸亡、氣隨血脫,或者血瘀脈痺、神匿竅閉所致。《石室秘錄》云:「產後血燥而暈,不省人事,此呼吸危亡之時也。蓋因亡血過多,舊血即去,心血不能驟生,陰陽不能續接,以致如此。」又如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胞胎既下,氣血俱去,忽而眼黑頭眩,神昏口噤,昏不知人,古人多云惡露乘虛上攻,故致血暈。」 灸語: 中醫學認為,產後血暈,有虛實之分。陰血暴亡,心神失養者屬虛;惡露停滯,瘀血內阻,隨氣逆上攻,擾亂心神者為實。血虛氣脫:產婦素體氣血虛弱,復因產時或產傷失血過多,以致營陰下奪,氣隨血脫,心神失養,而致血暈。瘀阻氣閉:產後胞脈空虛,寒邪內侵,血為寒凝,瘀滯不行,惡露澀少,血瘀氣逆,上閉心胸,擾亂心神,以致血暈。 古代灸療文獻記載,中脘為胃的募穴,胃為後天之本,以溫灸中脘可補充氣血化生之源,以補益產後所脫之氣血。神門為手少陰心經的腧穴及原穴,有寧心安神之功。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,取四總穴之意,有寬胸利膈之功,可散瘀阻,通氣閉。關元為小腸的募穴,為補一身之氣之要穴,可補益氣血,營養心神。支溝為手少陽三焦經的經穴,可通腑散結,祛除惡露,使心神安寧。 參考文獻:灸法醫鑒 以上內容,只供參考,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、性別、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,建議您,若有任何不適,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。 .

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

雷火艾灸與產後腹痛

喬康艾灸養生館 電話:6059 0997 www.moxababa.com 地址:新界元朗青山公路234-242號豐年路1-5號福德樓一樓E室 提供艾灸治療服務及專營各種艾灸用品,歡迎致電查詢。 雷火艾灸與產後腹痛 中醫認為: 產後腹痛指產婦分娩後所出現的小腹疼痛,亦稱「兒枕痛」。最早見於「金匱要略」一書,後「醫學入門」有產後小腹痛者,名「兒枕痛」的記載。經產婦較初產婦為重,一般3-4天後,或一周左右即可逐漸消失。稱為「宮縮痛」,不需治療。但個別嚴重者疼痛劇烈,或產後超過一周仍然疼痛明顯,而且伴隨着惡露增加,則屬於病態,應及時給予治療。 中醫學認為,本病的主要機制有不榮則痛和不通則痛,多因血虛、血瘀、寒凝或傷食積滯所致。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產後腹痛,最當辨別虛實,血有留瘀而痛者,實痛也;無血而痛者,虛痛也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產後腹痛,若因去血過多而痛者,為血虛痛;若因惡露去少及瘀血壅滯而痛者,為有餘痛;……若因風寒乘虛入於胞中而作痛者,必見冷痛形狀」。灸法治療該病,以溫通經脈、補益氣血,或行氣化瘀為主,多取任脈、足陽明經及足太陰經輸穴。 灸語 中醫學認為,產後腹痛的發生與產褥期胞宮縮復的狀態密切相關,主要病機是產後胞脈氣血運行不暢,遲滯而痛。氣血兩虛:素體虛弱,氣血不足,復因產時、產後失血耗氣,沖任血虛,胞脈失養;或因血少氣弱,運行無力,血行遲滯而痛。血液瘀滯:產後正氣虛弱,血室正開,產室寒冷,或起居不慎,感受寒邪,血為寒凝,血行不暢,惡露澀滯,胎盤、胎膜滯留子宮;或情志不暢,肝氣郁結,疏泄失常,氣滯血瘀,瘀阻沖任,胞脈失暢,不通則痛。 古代灸療文獻對於本病的記載,取穴方法可分為兩個方面,一為祛瘀,一為補虛。三陰交穴為足三陰經交會穴,可通經止痛,又可健脾益氣,調補肝腎,肝脾腎精血充盈,胞脈得養,沖任自調。任脈,「任」字有擔任、任養之意。任脈總任一身陰經,與全身所有陰經相連,凡精血、津液均為任脈所司,故稱為陰脈之海。任脈能妊養胎兒,與女子經、帶、胎、產的關系密切。故取任脈上的穴位,如氣海等,可以暖下焦,溫養沖任,還可通經祛瘀,是經氣調達而止痛。 參考文獻:灸法醫鑒 以上內容,只供參考,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、性別、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,建議您,若有任何不適,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。

2012年9月1日 星期六

雷火艾灸與骨折後期灸療

喬康艾灸養生館 電話:6059 0997 www.moxababa.com 地址:新界元朗青山公路234-242號豐年路1-5號福德樓一樓E室 提供艾灸治療服務及專營各種艾灸用品,歡迎致電查詢。 雷火艾灸與骨折後期灸療 中醫認為: 骨折,最早的古醫學上沒有骨折這個診斷名稱,中醫學屬於「骨傷」、或「骨斷」。凡是骨斷都是由於超過骨的負荷量,跌仆或被外力撞擊致使骨的連續性發生了破壞,不能再支撐軀體的某一部份肢體重力,活動功能喪失,表示為骨傷或骨斷,骨斷處可發生彎曲短縮等多種變形。它可分為完全骨斷、部份骨斷、合併流血骨斷(骨斷處皮開肉爛)或多處骨斷。骨斷後均會同時發生經脈、肌肉、肌腱、腠理損傷,需要用固定方法。古醫古籍中有外固定法,可用白樹皮、木條、柳木板進行固定;若發生了骨斷缺損,據古醫書介紹可用柳枝作內續骨法,再加外固定。固定的時間都是比較長,1個月或2個月,由於外固定的關系,骨斷後肢體活動減少,骨斷相鄰的關節和肢體均會發生瘀腫不消,肢體經絡、肌腱僵硬,妨礙關節活動,需要對骨斷後遺留的這些症狀作消除瘀腫,恢復活動功能的治療。骨斷超過半個月後稱為陳舊性骨斷。 現在中醫治療骨折在有條件的醫院均已採用中西醫結合的辦法,可作各種骨的內固定或骨折的支架外固定,再結合中醫的早期活動,尤其是配合灸療幫助瘀腫消散,骨折達到預期或提前愈合,早期骨折臨床愈合肢體的活動功能才會減少愈後功能障礙,確保功能恢復正常,是一個很好的治療方法。 雷火灸療法 灸療部位:骨折部位及功能障礙部位;穴位:以阿是穴為主,足及踝關節腫脹壓痛明顯處,與骨折相關的腧穴選1-3穴均可,足三里。 灸語:骨折後,發生了骨的破壞及軟組織血管肌肉、肌腱同時損傷,造成血腫疼痛、功能失常。治則以活血化瘀、通經活絡、養血扶正為主。灸療手法上一般都是採用溫灸,溫煦骨折部及受累的關節肢體部,可以使血脈擴張,瘀血溶化,從建脈絡通路,氣血疏通,腫脹的肢體部位就容易消散,血腫瘀血消散速度加快,患肢精血供應逐漸加強,骨斷處骨痂生長,就會正常如期形成,骨化期可預期出現或提前出現。 參考文獻:雷火灸療法 以上內容,只供參考,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、性別、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,建議您,若有任何不適,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。 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