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灸

艾灸

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

灸由自取系列之囟門不合、囟門下陷

何謂囟門不合、囟門下陷 正常小兒的顱骨縫,大都在出生六個月間,開始骨化,後囟在2-4個月時閉合,前囟在一歲至一歲半時閉合。 囟門不合,又稱「囟解」、「囟開不合」、「解顱」,是指小兒到一定年齡後,囟門應合不合,頭縫開解,以致囟門較正常為大的症狀。多見於6個月至7歲的小兒。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。中醫學認為多由小兒先天不足,腎氣虛弱,不能生髓養骨,骨之生長受阻,或脾胃虛弱、運化失常、清陽不升等引起,多由父母精血不足,以致小兒先天腎氣虛弱,不能充養腦髓而成。治宜培補氣血,滋腎充髓。多見於腦積水、佝僂病等病症。 囟門下陷,即「囟陷」。《育嬰家秘》中記載:「囟陷者,謂囟門陷下成坑也。」如前囟發生明顯陷下者稱為囟陷。為兩歲以下的嬰幼兒,囟門尚未閉合前所特有的証候,如果六個月以內的小兒,囟門微陷,則不屬病態。如果因脾胃虛弱,飲食減少,形瘦皮薄,而見囟門露見者,也非囟陷。常見症狀為囟門下陷,並見身體瘦弱,精神萎靡,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等症。若病情嚴重者,可見雙目凹陷、四肢厥冷、手足震顫等証候。如同時枕部凹陷謂之「枕陷」,則屬病重。常兼見面色萎黃,神疲氣短,食少便溏,四肢不溫,指紋淡滯等。本症常見於西醫中的小兒腦積水病。現代醫學的嬰幼兒腹瀉、佝僂病、劇烈嘔吐等大量喪失體液及營養不良性疾病,均可出現囟陷。 中醫學認為本病可由急性熱病、腹瀉或利尿太過等因素,使陰液耗損,真氣下陷而發生,也有因先天不足,氣血虧損,不能上充腦髓,或後天失調,脾胃虛弱所致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八:「臟腑氣血虛弱,不能上充腦髓,故囟陷也。」多因嬰幼兒稟賦不足,或五疳久病,元氣虧損,瀉痢氣虛,脾胃陽氣不能上充所致。治宜培元補腎。 古代文獻對本病的記載,多取臍上下各半寸,名臍上下五分,是奇穴,為治療囟門不合、囟門下陷的特效穴。還有《千金要方》中記載的鳩尾骨端也是奇穴名,為治療本病的經驗效穴。另外,本病的發生多與先天稟賦不足、脾胃虛弱有關,故取足太陰,足太陰這裡為經穴別名,即三陰交,灸此穴,可調補肝脾腎三臟,大補元氣,填精益髓。《千金要方》中記載的鳩尾骨端為古代用以治療本病的奇穴。 古代文獻對本病灸療方法的記載多為艾炷灸,很多文獻採用瘢痕灸的方法。本病的預防,首先應該做好產前檢查,預防難產,分娩時避免產傷,防止顱內出血及新生兒窒息。提倡優生優育,加強對嬰兒護理,注意寒溫調攝,防止各種感染,飲食宜清淡,易於消化。對患兒加強觀察,注意囟門的變化。每日測量頭圍,了解病情的發展。只要積極治療,一般預後較佳,若失治或誤治,可成頑難痼疾,預後較差。 以上內容,只供參考,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、性別、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,建議您,若有任何不適,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。 喬康艾灸養生館 艾草爸爸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